太阳斜过房檐,撒进屋里,人人手上都捏着针线,红的、绿的、黄的线团,活像一窝彩色的雏鸟,在绣绷上翻飞。
“我们彝家女子,会走路就会跳脚,会拿筷子就会绣花。”4月20日,在楚雄南华县七彩彝绣彝族服饰非遗工坊,董事长丁兰英笑吟吟地说着,又指指自己身上的黑色彝绣套装,说:“我今天穿这个,是想借此告诉大家,民族刺绣也可以是时尚的、现代的。”
丁兰英和绣娘们
2024年以来,七彩彝绣非遗工坊相继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国家级荣誉。七彩彝绣究竟深藏着什么魅力?我们来和丁兰英聊聊。
开创“温暖产业”
“早年间我是在外省打工的。因为过年时工钱比较高,所以四年都没能舍得回去。有一天,我和女儿通电话,跟她说要给她买好吃的好穿的,可3岁的女儿在电话那头大哭,说什么都不要,只要妈妈。就是这个哭声,把我拉回来了!”提起往事,丁兰英这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眼眶仍会发红。
2002年3月,丁兰英从广州返乡,经营兰英刺绣店。最难得的是,她把当初一起去外省打工的姐妹全部召集起来,共同开创彝绣事业。这12名姐妹,成为了最早“把妈妈留在家”的绣娘。
刺绣是彝家女一生的事业
2012年,南华县举办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丁兰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带着绣品去摆摊,30多件绣品不到3天就全部售完。于是,她与丈夫萌发了进一步扩大生产的想法。2014年,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
公司成立之初,面对销路难打开、订单小、收入少的发展难题,丁兰英夫妇毫不气馁,潜心学习各种绣花针法,开设了南华县首家刺绣文化展厅,以展会师、取长补短。很快,公司“不出村就能学绣花,不离家就能挣到钱”的方式一传十、十传百,南华绣娘们加入的积极性高涨。
丁兰英有自己的招工原则:第一优先考虑残疾人,第二是脱贫户,是军人家属。“我们当初去打工的12个人,其中有1个是残疾人。前三个月,家里没人给他打过电话问候。但三个月后,当他往家里寄了钱时,一切都不同了。亲戚朋友们纷纷打电话关心他。为什么?因为他有价值了,他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了。 实际上,他们最需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因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这个产业带动这些人。”
公司以合作社为平台,在带农助残上主动作为,先后吸纳579名脱贫户妇女、109名残疾群众加入,让她们体面地上班绣花,挣钱养家。
“刺绣确实是一个温暖的产业,它让妈妈们能够留在家乡工作。现在在我们南华县的各个乡镇,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们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在田间地头刺绣。这种景象让我深深感受到,这就是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丁兰英由衷地说。
彝绣作品
坚守手工刺绣
公司成立十年来,丁兰英不仅致力于彝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更把彝、苗、傈僳、傣、白等少数民族刺绣与现代市场相结合,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做的不仅仅是彝绣,更是民族刺绣。”丁兰英自豪地说。
为了将产品做得更好,丁兰英收集了200多种彝绣图样,掌握了72种绣花针法,其中有14种是机器无法替代和模仿的,必须手工完成。
“现在我们主推三种绣法:打籽绣、螺旋绣和长针绣。我们的产品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我们的绣娘和技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未来技术发展,这些绣法也难以被机器取代,因为它们是立体的,需要精确计算针数,比如第一层12针,第二层14针,这种精细程度是机器无法复制的。”她拿过一个小包指给我们看复杂的针法。
在丁兰英的带领下,公司累计开展培训317期18568人次,传承人带动1600余名绣工,带动12000多人参与彝绣产业。先后培养出彝绣能手、骨干会员2322人,其中45人成为省、州、县彝族服饰、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通过指尖技艺绣出七彩彝绣,也绣出了甜蜜生活。
校企深入合作
2023年东南大学的新生们,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录取通知书——主题为“孔雀东南飞”的彝绣作品。这是当年成立的南华县七彩彝绣彝族服饰非遗工坊,在产品研发上依托东南大学的成果之一。
“七彩彝绣”工坊与东南大学的合作,主要依托“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云南工作站现场观测点”“南华彝绣研究中心”产学研平台优势,创新开展非遗活化工程。“以前我们的产品只有80多款,但在东南大学的帮助下,已经增加到240多款,效率非常高。东南大学的校领导对我说:‘我们培养你们的信念,就像培养东南大学的学生一样。’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产业的帮扶,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合作与支持。”丁兰英说。
去年,“七彩彝绣”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美丽工坊”之一,东南大学、上海机场和北京石油大学三家单位共同投资了60万元,每家20万元,对整个工坊进行了提升改造。
东南大学同时关注到了“绣二代”的教育,特意在工坊里设计了一个托育区。周末或者放学后,孩子们都聚在这里看书作业、游戏玩乐,父母则安心地在工坊里刺绣,不再有后顾之忧。
托育区的孩子们
在各级党委、政府及东南大学等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公司通过参加上海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等,在刺绣订单大幅增加的同时,也让这项民族非遗技艺得到传承与创新。
今年,工坊接到了南京云锦研究所的订单,共同完成了一批刺绣订单。“这是彝绣和云锦两个非遗项目的碰撞,大家都很关注,能够合作我们也非常激动。”
传承后继有人
“七彩彝绣”工坊有两个特殊的邻居,一个是丁兰英母亲的工作室,闲不住的老人家至今还在靠双手劳动;另一个是她女儿陈海燕的“拾遗喜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她要把母亲喜欢的非遗技艺传承下来。
陈海燕
00后的陈海燕是南华彝绣最年轻的传承人,已经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作为传承人,我们既要传承传统,也要创新发展。我和女儿在这方面配合得非常好,将传统元素与时尚潮流相结合,相得益彰。”提起女儿,丁兰英眉眼间都是笑意。
2023年,陈海燕设计绣制的《山纹》笔记本和立体花刺绣斜挎包被大理大学收藏,还有一款彝绣布袋成为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新春礼包。
在陈海燕的推动下,工坊还携手国际顶级运动品牌阿迪达斯、耐克,联袂云南本土品牌GENTLE FOREST,协同金陵美术馆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国家级文化IP,通过刺绣、贴布、印染等方式,研发200余款服饰,彻底颠覆了公众对于彝绣“老土”的刻板印象,开创了“东方美学+非遗技艺+全球时尚”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新范式,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向赋能。2024年,联名服饰销售额超400万元,其中10%销往海外。
品牌营销上,公司实施“三进三出”战略:推动彝绣进高校、进社区、进景区,建立“百站计划”营销网络,2024年,已在全国各地铺设19个彝绣文化驿站。
线上同步开通网络销售渠道,形成“数字传播+场景消费”的生态闭环,实现产品出海、技艺出圈、文化出彩。2024年,销售收入达三千多万元。
小小绣花针,精彩大舞台。丁兰英入选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人物”、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首席技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24年以来,公司相继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国家级荣誉。
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
“这些荣誉的获得是对公司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鞭策。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各民族刺绣文化,以实际行动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