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24-12-15 15:00
观看人次:4294
直播时间:2024年12月15日15:00-17:00
直播主题:云南非遗公开课:西双版纳专场
傣族织锦技艺
傣族织锦技艺广泛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村寨,多以家庭为单位编织和销售,在景洪市嘎洒镇“傣锦之乡”曼暖典村、勐罕镇曼听村、勐养镇等地有大批技艺高超的傣锦艺人。傣族织锦技艺历史悠久,明代已有“丝幔帐”“绒锦”等傣锦贡品。 傣族织锦技艺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加以各种彩色的丝线与金银线交织复杂花纹,制品精致艳丽,质朴简练。织锦时,先设计图样,用棉线制作“纹版”,在木架式织机上按样式安排不同颜色的经线和纬线,然后织出图案各异、色彩丰富的傣锦。傣锦以棉锦居多,按色彩可分为素锦、朱锦、花锦。图案有几何图形、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亭塔楼阁、海浪波涛及抽象图案等,形象生动,轮廓鲜明。傣锦注重纹样的对称性、对比性、连续性,疏密结合,具象抽象结合,构思巧妙,手法独特。制成品有挎包“筒帕”、佛幡“栋”、床单、垫褥、枕头、门帘等。 2008年,傣族织锦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傣族象脚鼓舞
傣族象脚鼓舞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广泛分布于傣族聚居的河谷平原地区,在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半山区、山区地带也有流传,是各民族普遍流行的传统舞蹈。 象脚鼓舞在傣族中的表现形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鼓人合一的击鼓而舞,鼓随人动,人随鼓舞,其中含单人舞、双人舞、对舞、群舞。另一类是随鼓而舞,众人在领舞者的引领下,翩翩起舞,傣语称“嘎光”或“凡光”,体现了傣族舞蹈“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艺术精髓。象脚鼓舞生动丰富,套路多变,技巧难度高,鼓点节奏变化多样,鼓语传情达意精准,已融入到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各族群众的生活、生产、节庆、聚会等方面。象脚鼓舞是了解傣族社会生活演变的鲜活例证,是傣族古代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体现了傣族舞蹈文化的审美倾向,对研究傣族历史和音乐舞蹈发展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08年,傣族象脚鼓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记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峦寨、勐海县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傣族村寨至今仍然流传着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工具由带有花纹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锤、小簸箕等组成,原料取自各地盛产的粘土,有取土、晒土、筛土、加沙和泥、安装转盘、制坯、凉晒、烧制等工序,制品主要有锅、罐、甑、壶等。其中以土锅最有名,土锅煮出的食物易熟味美,盛水则清凉爽口,煎药能保持最佳药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2006年,傣族象脚鼓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傣族章哈
章哈,又译作赞哈,意为会唱的人,既是歌手称谓,也指傣族歌手演唱传统曲调的艺术表演形式。主要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普洱市的江城、孟连、景谷等县傣族和部分布朗族村寨。 章哈是傣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傣族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歌唱范围非常广泛,每逢傣历新年、关门节、开门节、祭寨神、赕佛、贺新房、婚嫁、孩子满月等场合,都要请章哈演唱。主要有独唱、对唱和赛唱三种演唱形式。根据伴奏乐器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傣族拉弦乐器“玎”伴奏,演唱内容多为山歌、情歌,称作“哈赛定”;另一种以傣族单簧吹管乐器“筚”伴奏,称作“哈塞筚”,既有即兴演唱,也有程式化的祝福歌、祈祷歌,还有固定本子的叙事长歌等,多在喜庆场合演唱。章哈有别于一般民歌,叙事性较强,具有抒情特征,其唱腔称为“章哈调”,曲调由五声音阶组成,每句唱词可长可短,可多可少,有多种押韵方式,平仄格律无严格要求,但注意声调、语调与旋律升降走向大体一致,除末尾一个音节或衬词可以拖长外,一般都与说话时的音长相近。章哈曲调与唱词语调高低联系密切,朗诵性与歌唱性有机结合,常用滑音、颤音、倚音等装饰,柔美抒情。 2006年,傣族章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承办单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双版纳州文化馆(非遗产保护中心)
手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