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12个云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

日期:2024-10-23

10月17日至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

今年适逢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本届博览会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2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全面展现我国加入《公约》20年来非遗保护的实践成果。云南省选派建水紫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剑川黑陶制作技艺、建水青花瓷器烧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贡茶制作技艺、白族三道茶、白族扎染技艺、白族布扎、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藏香制作技艺、诺邓火腿制作技艺1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博览会。

本届博览会坚持专业性、创新性、体验性、群众性,以专业的知识、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展陈,打造非遗展示新空间、新场景,着力提升品牌化、市场化、年轻化水平。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特点:

展现非遗连接现代生活之美,让非遗“活”起来

聚焦非遗在现代社会展现的生态美、匠心美、创业美、互鉴美的特点,设立“美在生态更生动”“美在匠心更创新”“美在乡村好光景”“美在交流与互鉴”“美在创意与共享”展区,展示我国非遗系统保护、传承有序、成果丰硕的生动局面。

展现非遗传承青年力量之美,让非遗“火”起来

设立非遗研培高校展区,展示非遗进校园的最新成果。通过逛展、直播、互动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保护,还设立多处研学教室、研学点位,打造研学空间,为青少年深度参与非遗传承、创新助力非遗传播提供更多机会。

展现非遗与新技术结合之美,让非遗“潮”起来

邀请致力非遗传播的新媒体平台、非遗展示的新技术应用,展示新媒体传播和数字化展现的新成果,打造沉浸式非遗应用场景,为非遗保护提供新视角、新创意和新思路。

博览会主场馆共设置“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年”主题展、山东展区、“和合共生”民俗荟等三大展览区域。云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主题展中 “美在生态更生动” “美在匠心更创新” “美在交流与互鉴” “美在创意与共享”4个展区的展览。

美在生态更生动展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遗保护进程中保护理念和方式的重要探索与实践。该展区选取 82 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展示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工作成果。云南省有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族三道茶,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族布扎、剑川黑陶制作技艺、诺邓火腿制作技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藏香制作技艺,共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该展区展览。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

大理文化是以白族文化为主体,汉、彝、回等多民族文化纵向传承与横向交流相结合,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相融合,历经千百年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大理文化的孕育、形成、发展和传承,以苍山洱海区域为中心,分布于大理州全境,是具有高原湖滨农耕文化个性和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类型。大理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进程而演进,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包容、多元、开放、和谐的优良传统,民族特色浓郁,富有生机活力。

2011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3年1月,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一种古老的品茶艺术,起源于公元8世纪南诏时期,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三道茶在民间代代相传,逐渐演变成了今日的白族习俗。

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又名雷响茶。主人在已被烘热的茶罐里放入茶叶,在炭火上边烘边抖动,直到茶叶微黄,散发出香味,冲入微量沸水,茶罐中顿时发出隆隆响声,犹如响雷,故名“雷响茶”,又叫“百抖茶”。第二道茶为甜茶或糖茶,将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红糖放入沸水中,煮沸至茶香扑鼻即可饮用,第三道为回味茶,将蜂蜜和少许花椒、桂皮放入盅内,沏上茶水,边晃边饮,味甜微麻又略苦。三道茶,三种口味,先苦后甜,暗示人生各种感触,寓意深远,极易引起客人共鸣。

白族布扎

白族布扎刺绣饰物历史悠久,源于中原民间香包香囊,后融合当地民族习俗形成。每逢五月端午,儿童都在胸前挂一串布扎,把麝香、雄黄等中草药缝在小囊内,随身佩带,用以驱邪镇恶,祈求平安,后来逐渐演变为布扎工艺品。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传统布扎多用各色碎布头为材料,现多用绸缎,先按腹稿缝成雏形,填充艾叶等香草,再用丝线刺绣装饰,色彩搭配注重对比,热烈明快,大多采用夸张变形手法,造型稚拙生动。制品多为十二生肖、白族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和代表吉祥如意的物品。

剑川黑陶制作技艺

剑川黑陶主要有生活用品、建筑用品、赏玩、祭祀四大类。制陶使用的原料是产于当地的黏土和细沙。主要制陶工具有转盘、尺码、竹泥刀、竹圈、布、泥钩、拍板、印板、卵石垫等。产品的制作流程分为取土、取沙、筛沙、掺沙和泥、塑坯、打坯、拍花纹、印图案、干燥、装窑、烧窑、出窑等步骤。剑川黑陶制品物美价廉,畅销滇西各县,深受群众喜爱。

诺邓火腿制作技艺

诺邓火腿制作技艺是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的一种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火腿加工传统技艺。诺邓火腿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选料、修割定形、晾干除水、排血、洒酒除菌、拍压上盐、腌制、上盐泥、发酵、风干等程序。其独特之处首先是选料讲究,猪肉选用放养或纯粮食喂养的本地猪种后腿,取千年古盐井中的卤盐和盐泥腌制。其次是腌制方法独特,入冬后开始,用传统工艺程序腌制,经过半年以上封存方可食用,存放三至五年方为上品。诺邓火腿咸香可口,含人体所需的钾、镁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食用方法多样,是当地传统美食。自《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后,诺邓火腿走出深山,成为驰名全国的名腿。

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迪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云南多民族与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的典型代表。云南迪庆地处藏、汉、纳西、白等民族的交汇地带,在文化上一方面保有青藏高原藏族地区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不同于一般藏族地区的多种文化并存的特点。各民族世代孕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体现在世代相传的民间歌舞,以及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民俗节庆之中。

2010年11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范围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钦县3县(市)。2023年7月,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流传于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以泥条盘筑,一器一托板,平地底温堆烧的技术特点,具有中国传统制陶工艺萌芽期的技艺特点。黑陶制作工具简单,但工艺复杂。品种有餐具、炊具、茶具、酒具和香炉、酥油灯、花瓶等40多种,制作精细,实用美观,颇受藏、纳西等民族的喜爱。

藏香制作技艺

藏香制作技艺以柏树干为主料,辅以藏红花、檀香、沉香、甘崧、丁香等名贵香料和药料,经原料拣选、洗净、晾晒、炮制、保存,采用古法纯手工精工细磨、自然晾晒、挤压成条、包装成品等数十道程序加工完成。产品主要有线香、塔香、瓣香、盘香等。

美在匠心更创新展区

传统工艺讲求人与物、心与手、实用与美观的和谐统一,不仅包括了相关技艺和产品,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我国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完善传统工艺振兴政策体系,培养高素质传承人才队伍,有效提升传统工艺实践活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展区选取56个传统技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按照项目特点,包括锦绣华裳、妙手生花、东方器韵、匠心雕琢、书香浸润等区域,展示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工作成果。云南省有傣族手工造纸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该展区展览。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以构树皮为原材料,制作工具有采料刀、揭纸木刀、铁锅、石墩、木锤、均匀棒、浇纸床、纸模、瓷碗等。工艺流程主要分为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等。产品具有韧性好、防虫、防腐等特点,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如纸伞、纸蔑帽、茶叶包装、纸工艺品制作、绘画等领域。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历史悠久, 是白族手工艺人在吸收汉、藏等民族金属工艺制作基础上,创新而形成的银铜器加工技艺。鹤庆银器以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而成,保留了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常见的有浇铸、锤碟、花丝镶嵌等三种工艺,工艺流程主要有选材、熔炼、敲片锤揲、制模、充模、錾刻、拉丝、金银错、熔化、组合焊接、清洗、打磨、抛光等。银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制品包括各式茶具、酒具、炊具、刀具、首饰等。鹤庆银器器型精美,工艺精湛,光泽度好,抗氧化,深受各族人民喜爱,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美在交流与互鉴展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中,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丰富中国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截至2023年12 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本展区选取1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京剧、昆曲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工作成果。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贡茶制作技艺参加该展区展览。

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普洱市宁洱县。每年春茶开采前,各民族都按各自礼仪对茶树王进行祭拜活动,歌颂茶树功德,祈愿来年丰收。采选原料时,以体貌端庄、品行端正、心细而有经验的采茶女采摘首批茶叶,并遵循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枝、选茶叶,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的“五选八弃”原则。采摘后经过杀青揉晒、蒸压成型等工序,形成各种形状的紧压茶,茶叶品味与芽条造型的优劣取决于制茶师傅对于温度、力度等关键因素的经验与手感。

美在创意与共享展区

本展区通过非遗新呈现、新创意、新体验三个空间,生动展示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新成果。非遗新创意让传统与时尚相碰撞,集中展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院校学术资源助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非遗新体验让更多人走近非遗,在非遗研学课堂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水青花瓷器烧制技艺参加该展区展览。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始于元代,制作工艺考究,产地为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原料中含有特殊矿物质,烧制后呈现紫红色或酱红色。主要有泥料处理、塑形、烧制、出窑、磨光等工序。其中,塑形完全采用手工拉坯的方法。制好基本形状后,一般要在表面粘贴各种立体装饰,并刻划出各式花草文字图形,再用白泥将刻糟填平。建水陶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产品。其质地细润,色泽亮丽,独具一格,有“体如铁、音如罄、明如水、亮如锦”的美誉。

建水青花瓷器烧制技艺


建水青花瓷器烧制技艺主要有制泥、拉坯成型、配置青花色料与釉料、青花绘画装饰、施釉、烧制6个工序,是以钴作为发色元素的一次性烧成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釉下彩陶瓷器。建水青花瓷器绘画内容丰富,涵盖了花草植物纹、鱼鸟动物纹、人物故事纹、几何纹、吉祥文字纹等各大类型的绘画题材,笔法生动,画法多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本届非遗博览会坚持展示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回顾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历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了非遗不断融入生产生活,让更多的群众共享非遗保护利用的发展成果,增强了人民群众在非保护中的参与感、获得感,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用非遗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凝结和绵延中华民族精神。

云南省参展的1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浓郁的人文气息,展品工艺精湛,纹样华美,特色鲜明,展现了云南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在5天的展览中,共计销售22.82万元,凝心聚力讲好了本届博览会中国非遗故事的“云南篇章”。

云南省参展人员

撰稿:黄琛

图片:肖依群 杨剑龙

编辑:王海

审核:肖依群

终审: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