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在民族村寨中传承传统文化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09-04-23

在民族村寨中传承传统文化

——云南省召开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 

 

为及时总结交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工作情况和实践经验,探讨保护区内各种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方式, 200931113日,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召开。来自省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学者与基层文化工作者、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村民代表共计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上,专家学者与一线文化工作者及保护区村民围绕保护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首先,16个传统文化保护区代表和3个历史文化名镇的代表做交流发言;其次,来自北京和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学者做了专题学术报告;最后讨论《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讨论稿)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规划编制要求》(讨论稿)。会议期间,全体与会人员前往省文化厅命名的糯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阿着底彝族(撒尼人)刺绣之乡进行了实地考察。

此次会议,对云南省3年来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一是坚持原地保护原则、动态保护原则与整体性保护原则,明确村民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体地位,使村民自觉参与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二是挖掘保护区内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建立健全保护区内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是重视传承人。大力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是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四是既要与文化部提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接轨,也要肯定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以乡村为基点的做法。保护区区域范围的是由文化基因的大小决定,不能人为盲目扩大保护范围。五是对保护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努力推进保护区社会经济发展,使村民在保护过程中得到实惠。六是在政府主导下,依靠一线文化工作者和村民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种途径。目前,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的实践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专家研究实践性,企业参与型,民众自建型。这些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供其他地方参考借鉴。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晰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今后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加强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二是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保护好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三是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制定规划必须依靠专家学者,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统一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村民的保护主体地位和享受保护成果的权利,充分考虑给村民带来利益。四是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科学有效地传承机制。五是鼓励创新保护思路和发展模式。六是进一步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提高专业保护队伍业务素质,确立长效的保护工作机制。七是加强数字化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保护区数据资料库。八是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理论研究,积极向专家寻求智力支持,让专家参与决策,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工作走上科学、规范、有效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