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宣传展示

云南省非遗巡展(第二十三期)暨“庆州庆∙非遗大理行”国家级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活动

日期:2024-12-07

由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鹤庆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云南省非遗巡展(第二十三期)暨“庆州庆·非遗大理行”国家级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活动于11月18日至22日在大理州鹤庆县新华草海镇新华村石寨子广场顺利举行。

本次活动主要有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传统歌舞乐展演、非遗集市、非遗文创大赛、云南非遗公开课等,受邀参与的省内外非遗项目约100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遴选了5项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参与传统歌舞乐展演;来自楚雄、德宏、普洱、昆明、玉溪、红河、保山、迪庆、丽江、临沧等10个州市的30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纷纷亮相非遗集市,为广大公众和游客送上一份丰富的非遗大餐。


展演分别在石寨子主舞台和香登广场圆形舞台举行。来自怒江的陈玉珍、腊付春两位歌手在传统乐器“达比亚”的伴奏下,采用男女对唱并伴以舞蹈的形式,深情演唱了“哦得得”这一最具怒族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婉转的曲调,欢快的节奏让台下的观众沉浸其间,久久不愿离去;以手指叩动烟盒为旋律,边弹边跳的彝族烟盒舞在清脆的叩击声中,舞者凭借娴熟的技巧,不断变化套路和队形,让在场的观众看得目不转睛,应接不暇;有着“滇南第一腔”的彝族海菜腔也亮相此次活动,时而高声抒情,时而低吟说唱,字字句句体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独特魅力;节奏舒缓的《白露花开》向所有观众展示了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阿数瑟”,在歌手白泉的深情演绎下,以真假嗓转换的方式诉说出恋人之间浓情蜜意的爱恋,让不少观众听得如痴如醉。载歌载舞的纳西族民歌,激情四溢的彝族酒鼓舞轮番登场,伴随着音乐和鼓点的节奏,人们都专注于当下的美好和感动。


线下逛“非遗集市”,线上看“云南非遗公开课”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鲜香四溢的焖炉烤鸭是鹤庆当地人民的心头所好,现场仅售卖一天便全部售罄;石屏豆腐、牟定卤腐、丽江水酥饼、保山烤乳鸽的售卖情况也异常火爆,产品货品几度卖空紧急补货。可以嚼着吃的德昂族酸茶、不加一滴油烹饪的景颇族绿叶宴是整个集市中最亮眼的存在;优雅的建水紫陶,质朴的青花瓷器、实用的永胜瓷器、华美的金鸡土陶以及温润如玉的易门陶和色彩斑斓的华宁陶令人爱不释手。截止24日活动结束,销售额达22万余元。

延续“主播探店”模式的“云南非遗公开课”如期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述和展示石屏豆腐、牟定腐乳、豌豆粉的制作过程;备受关注的环节是鹤庆银器的展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寸发标介绍了历代银匠人守正创新的理念和对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寸发标在直播中自豪的表示“中国银器看云南,云南银器看鹤庆”。受邀参加的瑶族传统服饰、毛南族竹帽编织、陕北剪纸、苗族蜡染、藏族木碗等项目也在此次直播中闪亮登场,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别样的体验感。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云南省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此次成果展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技艺的广阔舞台,更为传承人之间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切实增强了非遗保护和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有效充实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模式的内涵,将为云南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提供有效实践,对推动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撰稿:高焰

图片:阮坤瑾 吴雪娟 伽政富

编辑:王海

编审:黄琛

审核:肖依群

终审:王静